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也是個教育大國,農村教育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在遠離都市的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地區,由于歷史的原因,教育水平還很低,近幾年雖有所改變,但教育的整體薄弱狀況一直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存在師資水平不高、教學設施陳舊、學生厭學情緒嚴重等諸多問題。通過近幾年的研究,筆者認為西部農村基礎教育階段存在如下問題。
現狀一:素質教育——水中望月
素質教育是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其核心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靈魂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但是,素質教育在農村特別是西部農村,還是一個很難落實的“口頭教育”。這是因為:
首先,師資力量薄弱。一是教師人員總量偏少,由于農村基礎條件較差,導致許多年輕教師不愿來此從教,數量有減無增。二是缺乏專職教師,音、體、美等課程教師數量少,此類課程大多數由語數教師兼任,多數教師缺乏藝體類的專長,因而敷衍了事,或改上語文、數學。
其次,新一輪“讀書無用論”思想在家長和學生之間形成一定的思潮,部分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放任自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脫軌。農村學生為了眼前的利益,年紀小小就外出打工,制約了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
現狀二:德育工作——空中樓閣
一是重智育輕德育是農村小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對于學校管理者和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認識到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不難,難在真正從行動上重視起來。學校天天講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大力抓好素質教育,而當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與德育工作發生沖突的時候往往是以減少德育課程、擠占德育工作時間為代價。有些學校迫于社會壓力,片面追求升學率,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現象,德育工作“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仍然是一種不爭的事實。
二是家校結合工作顯得十分薄弱。目前在農村中小學,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長過于溺愛子女,單親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養等情況較為普遍,家校聯系、家庭教育這一塊相當薄弱。
三是農村地區德育基地缺乏,理論教育與行為訓練脫節,導致德育工作實效性不大。灌輸道德準則多,實實在在的、一點一滴的品德培養少,直接導致了在青少年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脫節的現象。一個眾人眼中的好孩子,教師心目中品學兼優者,也可能出現在學校里很聽話,在家里卻很霸道,在社會上很冷漠的雙重性格。
現狀三:教學方式——老調重彈
教學方式通常包括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種方式。新課程旨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尊重學生學習方式的獨特性與個性化,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過程中,生成知識體系,體驗過程,獲得較大程度的發展。教師不再是教材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指導者、參與者。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多,但農村學校大部分教師接受培訓的機會較少,獲得課程資源較難,對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理解還不夠透徹。教師在課堂上很難引導學生采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課堂上即使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也多是局限與大量的問答式教學,實際的教學效果也千差萬別。
現狀四:厭學情緒——日漸嚴重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校的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感,持有冷漠態度,甚至厭惡與學校、學習有關一切的不良心理現象。農村學校學生厭學情緒相當嚴重,學習興趣弱,缺乏主動性;自信心不足,常自暴自棄,久而久之,學習成績差進而輟學。學生厭學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內在因素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消極情緒體驗和自我認識的不足,而外部因素如社會、家庭、學校等方面的不良影響也起到消極的推動作用。
(一)內在因素:
西部農村地區厭學學生中,一部分人的智力是正常的,但他們的學習動機不強烈,沒有遠大理想,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加之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易為情緒左右,興趣容易發生轉移,往往有偷懶取巧之行為。在學習過程中,若遇到疑難、考試成績不佳,受老師訓斥、冷漠,家長的打罵或受到外界某些誘惑之后,厭學心理隨之產生。也有一部分人的智力相對不高,在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創造力等方面的表現都不及同齡人,他們在學習上不講究方式和方法,隨著就學年級的升高,學習門類增多,內容加深,總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別是到了畢業年級,成績總跟不上,又受到升學及家長的壓力、責怪,同學及老師的冷面相視,厭學心理更加突出。
(二)外在因素:
1、家庭教育的失衡造成了孩子的不良習氣。
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家長的文化程度偏低,既無能力又無恰當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子女好好學習,使孩子在學習上缺乏主動進取精神,也導致厭學。
2、社會上的不正風氣,使孩子的身心受到損傷。
社會上的“黃、賭、毒、黑”等丑惡現象侵蝕和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3、學校教育教學的不當,使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
(1)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水平不高。部分教師卻疏于學習、及時充電,新課教學方法陳舊呆板,仍然以書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無視學生的體驗,只顧完成授課計劃,草草了事;復習課教學,不顧學生實際,大量拋放重復性、機械性練習,強行占用學生休息和娛樂時間,久而久之,逆反心理隨之產生。
(2)師生關系不融洽。部分教師沒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以平等的人際關系與學生共同尋找厭學的原因及對策,而是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粗暴的斥責、冷嘲熱諷,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求知欲,致使其走下坡路。
現狀五:“留守兒童”——情感荒蕪
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向城市以后,產生了大量留守兒童,同樣困擾著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里,這些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學習、心理、道德等方面的問題,主要有:
1、學業失教。由于留守兒童大多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隔代撫養,老人們對孩子的作業輔導、督促、檢查一籌莫展。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久而久之,導致學習成績較差。
2、親情失落。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系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絕大部分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常覺親情失落,感到特別孤獨。
3、心理失衡。由于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愿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集體漠不關心。且正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讓孩子留守后變得沉默、孤僻和任性,甚至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衛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4、道德失范。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針對上述現象,筆者認為,要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必須采取以下對策:
對策一:切實落實素質教育,真正為師生“減負”。
要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首先要提高認識。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實施素質教育的領導,形成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的環境,完善教育保障機制,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切實改善辦學條件。
其次,深化招生考試和評價制度改革,建立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機制。繼續改革和完善招生錄取制度,不要讓高考成為素質教育的門檻。
第三,規范辦學行為,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農村中小學教師身上大力弘揚人文精神,落實人文關懷,不遺余力地為他們減輕工作壓力,消除心理障礙,為在廣大農村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鋪平道路。
對策二:堅持德育為首,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
中小學階段是對青少年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也是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形成正確的政治態度的重要時期。
加強德育常規教育工作。在德育內容上,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和公民意識教育, 在德育方法上,注重以誠待人,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以平等的、在德育途徑上,要注意全面推動、齊抓共管、綜合治理,班主任通過組織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任課教師要挖掘教材內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思想品德教育之中,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心里生態環境,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通過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文化服務、公益勞動、敬老助殘幫困、文明共建等活動,引導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奉獻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對策三: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
狠抓學習立師德。一學理論,提高認識。落實學習時間,營造學習氛圍,開展讀書活動。二學先進,引領前進。組織收看優秀教師事跡報告會、三學禮儀,提升氣質。踐行禮儀教育要求,提升人文素養。
加大培訓樹觀念。積極開展校本培訓,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樹立正確的教育主體觀,要從以教師為本轉變成以學生為本。
錘煉師能育精英。堅持專家引領,拓展教師視野;開展教學沙龍,引導同伴互助;組織教師講壇,推廣優秀成果。
對策四: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向導。因此,教師和家長要有意識地、科學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逐步消除學生厭學情緒,從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1、循循善誘,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有厭學情緒的學生往往怕學習枯燥艱苦,覺得知識沒有多大用處。家長和教師在教育學生時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從多個方面進行教育,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良好的學習態度。
2、制定合適目標,不斷激勵學習。
幫助厭學學生制定一些恰當的原則性目標、具體性目標、階段性目標等,從較低要求開始,讓學生“跳一跳”就可摘到“果子”,“品嘗”到成功的“滋味”,然后,再逐步加大力度,讓學生“拾級而上”,這樣,使學生感到有成就感,漸漸消除厭學情緒。
對策五:關注“留守兒童”,解除家長后顧之憂。
1、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袋。收集學生學習、活動、日常行為表現、情感表現等材料,記錄學生發展過程中的有關評價,全面了解掌握每個學生的家庭、學習、生活情況,關注學生成長中遇到的生理、心理問題,注重心理疏導,情感溝通,習慣養成,及時與學生家長溝通信息。
2、建立“代管家長”新機制。班主任、任課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當起學生的“代管家長”,要成為“留守兒童”的心理輔導員,扮演好兩個角色:即老師、父母,讓他們感受到學校就是家的溫暖。
總之,加快西部農村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只有提高農村教育的質量,特別是西部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水平,全民族的素質才能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才能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