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節約能源是可持續發展領域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資源的銳減、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口的急聚增長,是人類社會面臨的三大難題。傳統的工業生產模式和思想觀念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如何才能實現人與生態環境、資源利用和經濟協調發展,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通過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提高能源利用率,使能源、資源的利用率趕上發達國家的先進水平,不僅可以保護環境,而且,能夠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同時,也提高了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可持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節約能源和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企業自身內在經濟利益的驅動和發展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國家的法律、法規規范的要求。
一、 所謂“必然選擇”,我們試從兩方面加以理解和認識
(一)節能促進企業提高競爭力
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下,企業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利益驅駛,有效的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但由于競爭的本身也給每個企業提出了較為嚴格的限制,這些限制最終都體現在企業的產品競爭力上。一種低成本、低消耗的集約型增長方式下生產出來的產品,肯定要將粗放型、高投入、高消耗方式下生產出來的產品擠出市場,這一點現在已被廣大企業所認同。
在我國,目前能源和資源的利用率普遍比國際水平低,主要產品單位能耗多比發達國家高;工業排放的污染物也超過發達國家數倍以上。這必將會給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帶來巨大的阻力,也將給我國經濟發展與國際接軌的進程帶來巨大的不利影響。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生態環境一定程度的惡化和資源遭到的破壞,使我們付出了高昂的代價,實際上未能完全擺脫西方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動局面。使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這再一次提醒我們,生產活動中的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緊迫的課題。因此,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中,貫徹新的工業發展觀念和思路,走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和保護環境的發展道路,高效率的運用資源、能源,將是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措施,并且是一項長期的倡議任務,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永恒主題和必然的選擇。
(二)節能法律、法規的規范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由于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涉及人口、經濟、環境、資源、社會保障等諸多領域,已經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法制化建設正在成為可持續發展倡議的重要保障,為了規范經濟活動中企業和個人行為。我國已經先后發布了相關的多項法律,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規范。并逐步建立起了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政策體系、法律體系及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和協調管理機制。因而發展經濟,必須與人口、環境、資源統籌考慮,協調發展,以法律、法規的規范,保障經濟系統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不斷地被優化。
節能法律法規對我國能源和節能工作起到了法制化的規范作用,確定了“節約與開發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能源方針;確定了用能單位和個人的用能行為的規范和政府依法管理能源和節能工作的法制準則。對鞏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為宏觀管理,政府特別是節能行政主管部門要依法監督管理,綜合運行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關閉產品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嚴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廠礦;淘汰落后設備、技術和工藝,壓縮部分行業過剩生產能力等,通過積極的調整,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益。
而微觀層面的調整,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在經濟活動中,企業不再是簡單的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唯一的目標而不顧資源能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體現的是法制化經濟,企業的決策要在法律、法規的規范下進行。因此,節約能源,提高效率,規范用能行為,是節能相關法規所確定的國家法律,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必須自覺的按照要求做到合理用能。以技術進步為支撐,充分考慮對環境的保護和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努力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和國家競爭力。這不僅是法律、法規規范的要求,也是企業自身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企業實施節能與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企業實施節能與可持續發展,必須在其經濟活動中做到資源、能源、環境利用與其所得經濟效益協調發展,其重要標志是:高效的利用資源和能源,建立和諧的生態環境;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在考慮當前需要的同時,又要考慮未來的需要;在思想觀念、制度建設和行為方式上改進并適應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具體措施是:
(一)更新觀念,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要用可持續發展的新思想、新觀念、新知識改變傳統的非持續發展的、短期行為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思維方式。新發展觀念是追求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即在生產方式上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要充分考慮資源、能源和環境的高效和持續的利用,即變粗放型經濟為集約型經濟,以資源和能源的最低消耗和對環境最小的影響,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務。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而誕生的“新能源經濟”的觀念認為,信息產業在促進新經濟發展的同時,能顯著降低能源消耗。因此,發展信息產業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是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能保持較低的能源消耗的一種經濟類型,更是一種具有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大力發展計算機、電子商務等信息產業,并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耗能較高的行為,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二)加強技術創新和應用的研究。企業要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實施清潔生產,必須依靠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技術,推廣節約資源、能源、無污染的清潔生產工藝技術。調整能源結構,研究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水能、風能及沼氣能等無污染的能源技術以及余熱回收、發電等,減少煤、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從技術措施上確保達到開發利用資源、能源時,使其達到利用效率最高,對環境影響最小的理想境界。
(三)強化制度建設,加強管理,提高人員素質。企業通過節能促進經濟增長與持續發展,實現集約化的增長方式,必須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制訂明確的管理制度,注重員工素質的提高,使經營決策、生產方式、行為方式都符合法律、法規規范的要求,即體現出市場、企業和社會的規范要求三個要素有機的統一。
1、在以成本為核心的企業經營方針指導下,將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具體任務細化分解,落實到車間、班組和個人,把清潔生產、環境保護的管理納入生產管理和經營決策之中,將末端污染治理,前移到生產過程中和源頭的控制,通過科學決策、管理和行政、經濟等手段,使制度變為每個員工的行動。通過加強與可持續發展有關法律、法規和科技知識的宣傳教育和培訓,開展各種相關的考評活動等,促進和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
2、執行好法律、法規和利用好國家優惠政策。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企業的經濟活動必須在法制的規范下進行,企業的決策者,必須具有較高法制意識,認真執行好法律、法規和國家的產業政策,提高法律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市場經濟體制的三個要素即市場、企業和法制三者構成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基礎,這是同傳統工業發展觀念根本不同的,企業除了追求經濟效益之外,還必須注重社會效益,即資源和環境效益,必須要有社會責任感。那種浪費資源、能源、污染環境,只顧當前不管未來,給社會帶來負效應的企業行為,將受到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制約和法律的嚴厲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