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妙趣橫生。因此,中考物理加大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按照“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新課程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應用和思考能力。文章發表在《華夏教師》上,是高級教師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初中物理,物理學習,學習積極性
物理來源于生活同時也應用于生活,我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主要目的是用物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現象,并運用物理知識去分析各種問題出現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措施來解決相關問題。
一、增加教學的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后,就會主動學習了。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物理概念的建立與物理規律的發現,都以實驗事實為依據。教學中多做實驗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特別是讓學生自己動手,不但可以提高學習興趣,而且學生學到的知識更牢固。
實驗室不僅可以開設教材上的學生分組實驗,還可以提供器材,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就他們感興趣的實驗進行探究,對實驗設備做到充分利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實驗室的價值,讓學生真正體會實驗的意義和樂趣。
二、讓學生認識學習的重要性,樹立明確的學習目標
很多初中學生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對學習沒有一個長遠的規劃,我原來在與學生聊天時就“你為什么讀書學習”對學生進行了提問,他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說是為了讓父母高興,有的說不讀沒事干,有的說其實自己不想讀,是父母逼的,不讀要挨打……對于這些現象,老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三、和學生做朋友
“親其師,信其道。”先讓學生喜歡你這個老師,再讓他喜歡你教的學科。中學生一般都喜歡風趣幽默的老師,所以,上課時幽默的語言、夸張的動作都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注意,有時一個小笑話也能讓學生記憶深刻,喜歡上你的課。課余時間多關心學生,與學生談心,傾聽他們的想法,認識、關心他們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思想進行積極的引導,當學生把你當成朋友時,他們會覺得學不好是件很對不起你的事情,他就會“為你”學習。
四、加強課堂管理
在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及成果及時進行評價、反饋,比如:上課時偶爾提出一些問題,然后抽學生起來回答,會使很多想偷懶的學生感受到壓力,如果他上課不認真,對大家都能回答的問題回答不上來會讓他覺得很沒面子。中學生很多時候是很重視面子的,讓不努力學習的學生感受到壓力,讓他們不敢不學;讓學習刻苦的學生感到光榮,讓他們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樂。對上課分心的學生及時進行提示、引導,糾正他們的缺點,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社會要想進步首先是科技的發展,學習物理還有一個很重要目的,就是通過物理知識的掌握和理解,能夠靈活運用這些知識去創新,來探究未知的領域,找到新的答案,是科技發展到一個更高的領域。這也是近幾年物理中考命題的方向和趨勢。三 中考物理目前日益靈活,更趨向于學生的獨立思考,注重學生設計能力,對于實驗考試分量加重,實驗題型變化較過去變多。
早在石器時代前 ,人們就嘗試著理解這個世界:為什么物體會往地上掉、為什么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性質等等。宇宙的性質同樣是一個謎,譬如地球、太陽以及月亮這些星體究竟是遵循著什么規律在運動,并且是什么力量決定著這些規律。人們提出了各種理論試圖解釋這個世界,然而其中的大多數都是錯誤的。這些早期的理論在今天看來更像是一些哲學理論,它們不像今天的理論通常需要被有系統的實驗證明。
像托勒密(Ptolemy)和亞里士多德(Aristotle)提出的理論,其中有些與我們日常所觀察到的事實是相悖的。當然也有例外,譬如印度的一些哲學家和天文學家在原子論和天文學方面所給出的許多描述是正確的,再舉例如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Archimedes)在力學方面導出了許多正確的結論,像我們熟知的阿基米德定律。
在十七世紀末期,由于人們樂意對原先持有的真理提出疑問并尋求新的答案,最后導致了重大的科學進展,被稱為科學革命。科學革命的前兆回溯到在印度及波斯所做出的重要發展,包括:印度數學暨天文學家Aryabhata以日心的太陽系引力為基礎所發展而成的行星軌道之橢圓的模型、哲學家Hindu及Jaina發展的原子理論基本概念。
由印度佛教學者Dignāga及Dharmakirti所發展之光即為能量粒子之理論,電磁學方面,發現了摩擦起電,由穆斯林科學家Ibn al-Haitham(Alhazen)所發展的光學理論、由波斯的天文學家Muhammad al-Fazari所發明的星象盤,以及波斯科學家Nasir al-Din Tusi所指出托勒密體系之重大缺陷。
教育職稱論文發表:《華夏教師》雜志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的國家級教育類權威期刊,由共青團中央主管,中國青年出版總社主辦,雜志為月刊。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10-1045/G4,國際刊號:ISSN2095-3267。郵發代號:8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