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是承擔屯墾戍邊、維穩戍邊使命歷史使命,集黨政軍企兵民于一體的特殊社會組織。兵團歷經成立、撤銷、恢復、發展、改革的變遷史,體現出了共產黨執政規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作用的發揮,是中國共產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經驗。新時代背景下,從“三大規律”的視角分析兵團的發展軌跡對于深化兵團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兵團;中國共產黨;三大規律

兵團承擔著屯墾戍邊、維穩戍邊的歷史使命,是黨中央治理邊疆、治國安邊的重要倡議布局。新形勢下,兵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這是習近平同志對兵團的倡議地位、職責使命的新要求,是黨中央治疆方略的重要組成。
一、兵團的成立、撤銷與恢復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需要
規律是事物發展過程中所固有的內在的、必然的和本質的聯系。[1]任何政黨想要長期執政,在控制和行使政治權力過程中就必須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中國共產黨執政也不例外。兵團的成立、撤銷與恢復是中國共產黨在黨的執政實踐中總結與反思如何加強對新疆地區管理、在復雜的執政環境下探索執政規律的真實寫照??v觀兵團成立、撤銷與恢復過程的實踐證明,兵團的存在與否都是黨中央審時度勢鞏固新中國政權的重要決策,在維護新疆社會穩定、鞏固我國的西北邊防,促進區域經濟建設以及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
1.兵團的成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新疆自古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歷代中央政府都十分重視邊疆治理,實行屯墾政策是常見方法。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面對國民黨殘余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泛突厥主義分裂活動以及土匪叛亂等外部威脅,面對百廢待興的農業和薄弱的工業基礎、建立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 社會秩序亟待改善等內部問題,結合新疆獨特的自然環境與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決定成立兵團,開啟了新中國屯墾戍邊的篇章。兵團肩負著“生產隊、工作隊、戰斗隊”的任務,在新疆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史無前例的奇跡。兵團人墾荒造田、大興水利建設,無邊戈壁變成了萬畝良田、茫?;哪兂闪嗣利惥G洲,創造了新疆農墾發展史的輝煌;兵團人懷著“祖國需要即我家”的赤膽忠心且守邊關且屯田,在剿匪平叛、打擊三股勢力等危難面前勇敢上前,自覺擔負起維護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保護各族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任務;兵團人用青春、汗水、熱血和生命,逐漸形成了兵團精神,成為推動兵團事業改革與發展的精神動力。
2.兵團撤銷是符合中國共產黨執政的需要
兵團的成立和撤銷同外部國際環境的關系不大,通過對比分析兵團成立和撤銷時的國際大環境,可以發現兵團的撤銷主要是“文化大革命”發生以后,兵團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嚴重摧殘破壞,出現了無政府主義的治理性危機,如黨政機關處于半癱瘓狀態,各項制度被批判、被廢棄,工農業生產進入無人管理的狀態,這使得兵團各項事業遭到極大損失。為了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在綜合考慮國際背景、兵團現狀的基礎上,參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新疆軍區黨委的建議,決定將兵團改為農墾總局。兵團撤銷以后,原兵團單位的工農業生產總值、糧食生產總量、棉花產量大幅下,降嚴重破壞了農墾事業的發展。實踐證明,兵團有利于新疆屯墾戍邊、維穩戍邊事業的發展,有利于新疆各項事業發展與進步,有利于新疆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3.兵團恢復是發展新疆經濟、維護邊疆長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兵團撤銷后,屯墾戍邊、發展經濟和維護新疆穩定的特殊作用明顯削弱。[2]1981年8月,鄧小平視察新疆石河子墾區,在充分肯定兵團歷史貢獻的基礎上果斷決策恢復兵團。1981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出《關于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加快了兵團恢復的進程,1982年6月1日在烏魯木齊召開了兵團恢復慶祝大會。兵團是生產建設兵團系統中建立最早、規模最大、成就最輝煌和唯一保留至今的特殊社會組織。兵團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項事的發展壯大,對于實現新疆社會穩定和長久治安、經濟政治文化事業發展以及反對民族分裂、加強民族團結具有重要的意義。習近平同志關于兵團工作的重要指示,再次印證了鄧小平恢復兵團決策的合理性和重要性。
二、兵團社會發展契合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分析
習近平同志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3],肯定了馬克思在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發現中所做的貢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演變過程,是馬克思關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現實佐證。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動態適應是兵團社會發展的邏輯主線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并不意味著落后的生產力對應落后的生產關系,發達的生產力對應先進的生產關系。按照馬克思經典理論的基本邏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是動態適應的,而不是刻板、機械的匹配。[4]因此,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適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落后生產力與高級生產關系的結合,也可能會出現發達生產力與低級生產關系的匹配。從現實來看,兵團實行兵團、師、團三級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對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形式和政治工作制度的保持,同時牢牢抓住發展生產的中心任務,在促進新疆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與長治久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兵團作為一種“適應于更進步的個人自主活動類型的新的交往形式”的特殊體制,正是這種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適應的動態體現,是馬克思關于生產領域變革特殊情況的演繹,是符合馬克思社會發展規律邏輯的。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兵團社會歷史發展的內在軸心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在七十年的奮斗歷程中,兵團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遇到過困難、經歷過波折、面臨著改革,伴隨著共和國的腳步成長、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一批批支邊青年、知識青年、復轉軍人響應號召投身邊疆,一代代兵團人義無反顧的投入到架橋修路、墾荒造田、興修水利、發展工業、建設新城的各項事業中,開墾了萬畝良田、修建了百座水庫、建成了大批現代化國有農牧團場、發展了基礎工業、蓋起了一座座軍墾新城。兵團人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生命融進了屯墾戍邊的偉大事業,譜寫了新中國軍墾事業的新篇章,注定成為中國歷史重要篇章。兵團人創造兵團發展歷史的過程也成就了自己,孫龍珍烈士的事跡讓我們感受到邊關軍民奮勇抗爭、不計犧牲、誓死維護國家利益的精神,“馬背醫生”李夢桃用幾十年的辛勤努力實踐著大醫精誠的誓言,“塔河五姑娘”彰顯的勇氣、勤勞、智慧與頑強等無數個人的社會價值在建設兵團的過程中得以實現。
3.兵團精神是兵團屯墾戍邊歷史實踐的結晶
意識是社會的物質活動和物質關系的產物。兵團精神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兵團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中具體社會實踐關系的必然產物,揭示了在一定條件下兵團精神實踐主體同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關系,即熱愛祖國的家國情懷、無私奉獻的個人品格、艱苦創業的優良作風、開拓進取的精神追求。兵團精神是在兵團人在與惡劣的生態環境、復雜的歷史人文環境、嚴峻的倡議安全環境、多變的社會實踐環境長期的斗爭實踐中產生的,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通過黨的屯墾戍邊理論、社會經濟形勢、科技與交往關系、國家意識形態等時代條件具體化、實踐化的產物。兵團精神作為兵團文化的核心,是已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和認同的先進的思想品格、崇高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規范,成為激勵著兵團事業繼續發展的精神動力。
三、兵團屯墾戍邊事業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成就
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家們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對生產力的發展是很重視的,逐步形成了一套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毛澤東屯墾思想的成功運用,兵團事業的發展無不與國家最高利益、邊疆穩定和繁榮、新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屯墾戍邊的大業緊密相連,是兵團的建設者們遵循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摸索兵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結果。
1.兵團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是兵團的政治生命線
歷代中央領導都十分重視新疆工作,把兵團放在國家發展的倡議高度來看待。 “你們現在可以把戰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斗的武器,捍衛祖國”。[5]恢復兵團建制說“兵團恢復起來卻有必要……兵團肩負著屯墾戍邊的重任,要為新疆的穩定和發展作出新貢獻。”[6]兵團做“生產建設的模范、安定團結的模范、民族團結的模范,以及穩定新疆和鞏固邊防的模范”。[7] “兵團廣大干部、職工發揚‘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革命精神,忠實地肩負起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8]“60年來,兵團廣大干部職工發揚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為主要內涵的兵團精神,扎根新疆沙漠周邊和邊境沿線,發揮了生產隊、工作隊、戰斗隊的作用……”。[9]歷代中央領導人關于兵團“屯墾戍邊”歷史使命的要論述,這既是對兵團的倡議地位和時代使命的深刻闡釋、充分肯定,更是對黨的屯墾戍邊事業發展規律的深刻揭示。
2.兵團的“三大功能”、“四大作用”、“五大任務”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凝練
發揮好兵團調節社會結構、推動文化交流、促進區域協調、優化人口資源等特殊作用,使兵團真正成為安邊固疆的穩定器、凝聚各族群眾的大熔爐、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示范區。這是習近平同志對新時期兵團工作定位要求的高度概括,總結了兵團探索屯墾戍邊事業的基本經驗。兵團作為新疆經濟建設的突擊力量、保衛國防的后備軍、新疆穩定的重要因素、漢族人民支援兄弟民族進行建設的一種有效形式,[10]充分發揮了經濟建設、鞏固邊防、維護社會安定和加強民族團結的作用。“三大功能”、“四大作用”、“五大任務”是兵團履行屯墾戍邊職責使命的基本要求、更好發揮兵團特殊作用的重要途徑、更好履行特殊使命的著力方向。
3.兵團深化改革是新時代兵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這是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的深刻總結,也是兵團成立以來通過改革尋求發展動力、活力、紅利的現實寫照。正是不停地改革,才有了過去屯墾事業輝煌的兵團,才有了今天事業生動局面的兵團。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兵團的內外部環境的變化,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深刻變化,是新時代背景下兵團深化改革的新形勢。面對新形勢新問題時遭遇尷尬與困境,要求我們在把兵團體制的優勢集約發揮出來的同時,對存在的弊端與不足加以改革和完善,這是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通過全面深化兵團體制機制改革,深化對兵團屯墾戍邊、維穩戍邊職責使命的認識,深化對新疆工作總目標重要性以及發展形勢的認識,深化對現階段兵團深化改革和向南發展倡議的認識,破除兵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加快推進兵團改革與發展的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陶德麟,石云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3.
[2]本刊編輯部.1981:兵團恢復[J].兵團建設,2009(12):49-51.
[3]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2).
[4]王琳,馬艷,張思揚.改革開放40年我國生產關系演變的現實路徑與理論機理[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18,20(06):4-17.
[5][8]王崇久,黃宏.兵團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0、6.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委員會編.新疆工作文獻選編(1949-2010年)[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253.
[7]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史料選輯[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7.
[9]馬林,馮駿.“新形勢下兵團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習近平同志兵團考察紀實[N].兵團日報,2017-5-8:1.
[10]王相坤.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歷史軌跡看中央高超治疆智慧——兼談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兵團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推薦閱讀:兵團建設城鎮化建設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