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是一篇發展在《時代農機》上的分析玉米機發展趨勢的農機職稱論文。我國玉米需求飆升迅猛,而玉米種植面積遠遠滿足不了需求,需要國外進口。提高國內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對提高玉米生產力的國際競爭力非常重要。在補貼政策的強力拉動下,玉米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鮮食玉米收獲機受人關注。
《時代農機》Times Agricultural Machinery(月刊)曾用刊名:湖南農機;1974年創刊,宗旨是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傳播農機科技,發布行業信息,推薦典型經驗,跟蹤國際態勢,探討農業發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嚴格遵循“嚴謹,唯實,優質”的方針,力求體現“高層次”,“跨學科”,“開放性”,“理論性”,“權威性”,“指導性”,“實用性”等特色,立足湖北,面向全國,為我國農業發展探討出路。
	
大航海時期,哥倫布從美洲加勒比海地區發現了一種奇特的作物,并把它帶回了歐洲,這種后來遍及世界各地的作物就是玉米。約明朝時期,玉米傳入中國,身為舶來品,玉米最先在廣西落地生根,在接下來不到二百年的時間,玉米翻越崇山峻嶺,跨越大江湖海,最終成為國人最主要的食物之一。時至今日,玉米已經成為國內種植面積最大和用途最廣泛的糧食作物,在中國的糧食安全中,玉米也是絕對的主力,對于這種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一種古老的作物,其后期發展趨勢是什么樣的?與其相關的農機具需求走勢又將是什么樣的呢?
玉米需求旺進口壓力大
如今,除可制作傳統美食外,玉米還是主要的優良飼料、廣泛使用的工業原料、經濟的生物質原料,甚至它還有貨幣屬性,被當作金融產品成為資本市場的硬通貨……如此廣泛的使用范圍,讓這一古老而神秘的作物成為全球種植范圍最廣、產量最大的糧食作物。據相關部門統計,2014 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已經高達3500 萬公頃,在不斷擠占小麥、大豆等大田作物種植面積之后,已經超越水稻種植面積躍居為全國第一大農作物。尤其在東北黑土地上,原來種植大豆的80%的良田現在都讓位于玉米了,在中原及南方許多水稻種植區域,許多農民放棄了水稻,轉而種植管理方便、經濟效益更好的玉米了。
雖然國內玉米種植面積在不斷的增長,但仍然趕不上不斷飆升的迅猛需求,而這種缺口的彌補辦法只有用國內其它糧食代替或從國外進口玉米。
國內玉米供應經歷了從純出口貿易順差到進口逆差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1995~2008年,大多數年份國內玉米產量大于消費量,基本呈現盈余狀態,庫存消費比保持在30~60%的高水平,但在2009 年之后,情況發生逆轉,2009~2013 年,國內玉米消費及產出缺口分別達到16890 千噸和8860 千噸,導致進口猛增、出口銳減,庫存消費比降至20%左右。主要原因是2009 年東北干旱致使玉米減產,進而影響到2010 年玉米供應,在2010 年中國十年來首次大量進口玉米,全年進口玉米1570 千噸,同比增長近17 倍,進口規模超過過去15 年進口量的總和,我國也由玉米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2010 年玉米進口量為1570 千噸,而2010 年玉米產量為165750 千噸。
2013/2014 年度中國進口玉米數量預計達到2000~3000 千噸, 潛在的玉米進口需求為5000~7000 千噸。2013 年國內玉米產量為166000 千噸,需求量則為167000 千噸,約有1000千噸的缺口;2014 年中國玉米產量約為170000 千噸,需求量約為172000 千噸,缺口擴大至2000 千噸。有關部門已經開始限制玉米深加工業發展防止玉米需求過快增長,另一方面鼓勵增加玉米供應。2014 年中國雜交玉米種植面積進一步增加,有可能達到5.1 億畝的歷史新高。由于小麥價格高企,小麥替代玉米的作用明顯減少,同樣導致玉米的需求量增加。
進口量不斷增加,導致國內玉米需求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2014 年,國內玉米對外依存度可能達到2.8%,雖然與大豆、白糖等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但這個依存度是在國家嚴格控制玉米進口配額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事實上國家糧食管理部門一直面臨著一些飼料加工企業要求從國外進口大宗廉價玉米的壓力,據方正證券研究報告,以現價計算,2014 年中國玉米每公斤價格2.03~2.63 元,而美國玉米現貨價格為每公斤1.6 元。
其實國內玉米價格在國際現貨和期貨市場上都沒有競爭力,在國內供應不足及國內外價格倒掛的情況下,國內飼料加工、糧食加工、食品生產、制藥等需要玉米的企業想方設法從國外進口大量玉米,預計國內玉米對外依存度將不斷提高。
據方正證券研究,到2050年,國內玉米對外依存度可能會達到40%,在今后十幾年,如果不提高國內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不降低成本,總有一天國內的玉米也將和大豆、食糖一樣集團淪陷,如果玉米的陣地失守,中國糧食安全將無從談起。
機收水平低市場空間大據統計,截止2014 年,中國耕種收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已經達到61%,進入農機化中級階段后期,預計2020 年將超過70%而進入高級階段,玉米綜合機械化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據農業部權威數據,2014 年全國玉米機收水平達到56%,熟悉玉米種植及農機行業發展的人都知道,這看似不起眼的56%,背后卻是國家連續十幾年,投入了數百億的補貼資金和無數的人力物力才取得的成績,事實雖然如此,但現實情況是與小麥、水稻相比,玉米機收率仍然較低,早在五年前小麥機收率就超過90% , 而水稻機收率也突破70%。另外吉林、遼寧、內蒙古等玉米主產區機收率到現在也沒有超過50%,不但與河南、山東、安徽等先進省份無法相比,而且還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
玉米機械化收獲仍然任重而道遠,據預測,2015 年玉米機械化收獲水平有可能超過60%,但要達到小麥機收90%的水平,可能將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但這個過程將為農機制造企業提供持續不斷的剛性需求。
2014年玉米機表現突出
2014 年中央財政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中央財政補貼總額237.5 億元,而2004 年只有0.7 億元,十一年間增長了338倍,玉米收獲機繼續得到補貼政策的“青睞”。據統計,2014 年通過農機購置補貼銷售的玉米收獲機6.8 萬臺,中央財政用于玉米收獲機的補貼資金30.5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了7 億元,地方財政投入購置玉米收獲機的資金7324 萬元。在具體的補貼操作過程中,許多省也對玉米收獲機“另眼相看”,比如遼寧省對購買玉米收獲機的用戶敞開補貼,只要有需要,夠資格就全部滿足,河北省近 40%的資金用在玉米收獲機上,2014 年就新增9000 臺新機器,在補貼政策的強力拉動下,2014 年玉米收獲機行業整體可以用“產銷兩旺”來評價。
而與風光無限的玉米收獲機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小麥收獲機和水稻收獲機的大幅下滑。據農機權威統計部門的數據,2014 年小麥收獲機、水稻收獲機分別銷售5.3 萬臺、6 萬臺,同比分別下降5%和15%,而玉米收獲機仍有25%的增長速度,這在一片蕭條的農機產品中一枝獨秀。
從銷售數量上看,玉米收獲機與小麥收獲機、水稻收獲機已經處于同一個檔次,當前收獲機行業小麥收獲機、水稻收獲機、玉米收獲機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局面已經形成,這也預示著玉米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與小麥和水稻的差距將逐漸縮小,最終也將達到并駕齊驅的理想水平。
銷量的增加也帶來了玉米收獲機保有量的增多,保有量的增多也促進了玉米機收率的提高。據統計當前玉米收獲機的總保有量已經達到35 萬臺,2014 年全國共完成玉米機收面積超過3.2億畝,較上年新增4500 萬畝,機收率也水漲船高,達到了56%。與此同時,跨區作業市場也在不斷的成熟,2014 年玉米主產區跨區作業面積達到5000 萬畝,約占機收面積的15%。
整體看,在農機補貼政策的大力支持下,2014 年玉米收獲機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無論是行業整體銷量還是企業的銷售收入,都得到了大幅增長。與此同時,源源不斷進入的新企業,更加加劇了行業的競爭,價格戰已經在全國各地市場全面打響,與以往相比,玉米收獲機企業面臨著更嚴峻的競爭壓力。
玉米機發展趨勢預測需求量預測。從現在的發展趨勢分析,國內玉米種植面積仍將會逐年增加,2012/2013 年度中國玉米種植面積較前一作物年度增加105.8 萬公頃,預計2013/2014 年度玉米種植增長42.21 萬公頃,2015 年預計仍有可能增加30 萬公頃左右,另外鮮食玉米種植面積的增加是一個新情況。
種植面積的提高將帶來對玉米種植與收獲類農機產品的剛性增加,這是一種新增的需求,對相關制造和經銷企業來說是利好的消息,另外從玉米主產區機收水平看,2014 年種植面積排名前十的省份合計機收率不超過60%,其中吉林、新疆、遼寧、內蒙這些重點產區將是機械收獲提高的主要市場。
預計2015 年玉米收獲機仍將保持高位增長,自走式玉米機全年需求量將超過6.5 萬臺,與2014 年打平應該沒有多少懸念。
需求結構分析。分產品看,2行機在2014 年急劇下滑的基礎上將繼續減少,預計份額將下降到15%以內;3 行機和4 行機仍將是黃淮海地區的主銷品種,但是適應性更好的小三行、大三行、小四行更受用戶的青睞;東北地區和新疆地區,隨著土地流轉的加快,大型進口的機型,如 9 行機、小12 行機需求仍將很旺盛。
從競爭趨勢看,6 行以上高端機市場仍被進口產品壟斷,相信2015 年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在中低端的3 行機、4 行機市場上,像全喂入水稻機一樣,外資品牌和國產品牌也將展開競爭,在東北地區市場,約翰迪爾的Y210、Y215 玉米收獲機將面臨國內產品更猛烈的沖擊,而在黃淮海地區和南方地區,久保田PRO106Y 將展開犀利的攻勢,預計國產品牌將會感覺到來自這家強勢企業的巨大壓力。據說,日韓其它幾個進入中國市場的品牌也在緊鑼密鼓的籌劃推出自己的玉米收獲機產品,所以,預計2015 年的中低端玉米收獲機市場將迎來更加激烈的競爭,競爭可以促進行業更好的成長。事實上近幾年國產玉米收獲機同質化競爭呈現白熱化,整個行業基本上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技術創新,隨著久保田、洋馬等巨頭的加入,國產品牌將被迫進行技術革新,產品升級換代,這也將促進整個玉米收獲機行業的升級。
產品品類預測。伴隨著產品結構的變化是產品類型的豐富化。受近三年水澇災害的教訓,東北地區用戶將更傾向于購買四驅產品,而牧區用戶對各種類型的青貯、黃貯玉米收獲機的需求將增加,同時那些有秸稈回收裝置的產品也將更有銷路,而夏玉米種植區有可能開始推廣鮮食玉米收獲機。2014 年全國會上,河北雷肯展出了一臺鮮食玉米收獲機很受人關注。
競爭形勢分析。當前國內玉米收獲機行業有大大小小約200 家玉米收獲機制造企業,并且已經形成了產業集群,其中山東省是我國最大的玉米收獲機產業集群,全國80%的玉米收獲機企業都在這個集群;河北、天津、北京地區是我國第二大玉米收獲機產業集群,有約30 家企業從事玉米收獲機制造業務;河南的鄭州、洛陽地區是國內第三大玉米收獲機產業集群,有約20 家企業,另外東北佳木斯地區以迪爾佳聯為中心形成了一個玉米收獲機準集群。
當前玉米收獲機行業已經形成了三大陣營,行業集中度已經有所提高,其中雷沃重工、中農博遠、勇猛機械、新疆牧神、金億春雨屬于第一陣營,2013 年銷量超過30000 臺,其中雷沃重工超過10000 臺,巨明、寧聯、中收、大豐等位于第二陣營,其它一百多家企業形成了基數龐大的第三陣營。
預計2015 年雷沃重工將憑借小麥機和水稻收獲機、拖拉機渠道優勢,繼續增強其在玉米收獲機領域的競爭優勢,對于雷沃或將在3 行、4 行、5 行全系列產品上全面發力,因其擁有渠道、產品、品牌、資金等營銷要素的綜合實力。與此同時,勇猛機械、新疆牧神將繼續強化其在4 行機上的競爭優勢,而中農博遠除了鞏固其在河北、河南、山東等夏播玉米區3 行機的競爭優勢外,將強力向東北、新疆等4 行機市場滲透。
除了這些優勢企業,久保田這玉米收獲機行業新秀也不容小覷,久保田PRO106 三行機進入市場后經過兩年的市場推廣,已經得到高端用戶的認可,憑借久保田的精良產品、數量龐大的用戶群,以及強大的品牌影響力,相信2015 年久保田的玉米收獲機將會有上佳的市場表現。
另外金億春雨在并入克拉斯體系之后,預計其產品結構將由當前以2 行機為主向3 行、4行機發展,甚至有可能引入克拉斯在國外暢銷的大型玉米收獲機。中聯重機、哈克、洛陽路通等有一定實力的行業新秀在2015 年也將各顯神通,用自己的行動來表明自己的存在。
總之2015 年玉米收獲機行業將更加熱鬧,一幕幕營銷大戲將會上演,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