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急診診治區域分為三大區域:紅區、黃區和綠區。紅區即搶救監護區,適用于一級和二級病人處置。黃區即密切觀察診療區,適用于三級病人,原則上按照時間順序處置病人,當出現病情變化或分診護士認為有必要時可考慮提前應診,病情惡化的病人應被立即送入紅區。綠區即四級病人診療區。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本刊的辦刊宗旨是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和政策,執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方針,反映我國急診醫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進展,促進國內外急診醫學學術交流。
1 臨床資料
本組328例中男204例、女124例,年齡2~94歲,顱腦損傷患者56例,腦血管意外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胸腹部外傷36例,刀砍傷患者12例,急性中毒15例,心力衰竭患者25例,慢支及呼吸衰竭患者30例,其中院內轉運需要機械通氣支持者55例,需2個通路以上靜脈輸液者53例,10例在轉運過程中病情加重,2例在轉運過程中突發呼吸心搏驟停, 3例在入院后1 h內死亡。
2 轉運的目的
進行CT、X線片、B超、磁共振、急診手術以及運送到病房進一步治療。
3 轉運的要求
3.1 轉運前正確評估病情 急診護士與當班的醫生一起充分評估轉運的可行性,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生命體征、呼吸道管理、用藥情況、途中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等。如果患者在轉運前生命體征不平穩,而又必須轉運的情況下,應有當班醫生一起護送,并做好充分準備,如急救藥品、儀器等。醫護人員應將轉運途中的風險告知家屬,征得家屬理解并簽字同意,才能實施轉運。
3.2 轉運人員的要求 負責轉運的護士應有較強的責任心,準確的判斷力,并具有獨立工作和應急處理問題的能力,若患者生命體征不平穩,轉運途中至少需要2名陪同人員,要求當班醫生一起護送。
3.3 轉運前充分準備和處理 轉出科前由護士測量生命體征,昏迷病人給予帶上手腕帶,做好患者的詳細交接班(護理記錄單或病人交接單),了解患者的病情,轉運前10 min電話通知相關科室準備好床位并交待需要的特殊準備,如呼吸機、監護儀、吸痰器、洗胃機等,確保接收科室做好充分準備后送入。檢查各種管道是否通暢,各連接是否緊密,并妥善固定,防止管道扭曲滑脫,清空尿袋,檢查各種轉運中應用儀器蓄電池情況,保證電量充足。轉運前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呼吸困難或血氧飽和度較低患者先行氣管插管,保持氣道通暢,備好人工呼吸氣囊和便攜式呼吸機。妥善約束煩躁患者,適當適用鎮靜劑。輸液時選用靜脈留置針,特殊藥物用微劑量輸液器或微泵。便攜式氧氣瓶或氧氣袋給氧,并檢查氧氣裝置是否通暢。盡量避免使用氧氣袋供氧,因為氧氣袋的氧濃度與氧流量難以估計。根據不同的病種及病情輕重,選擇合適的轉運工具,最好以整床轉運,避免因搬運造成管道脫出,甚至加重病情。護士在轉運準備過程中,保持有條不紊,動作熟練,并實施心理護理,使患者及家屬有安全感,積極地配合治療和護理。
3.4 轉運途中的護理 轉運時抬起床欄或采用約束帶交叉固定,保持安全合適的轉運體位,意識障礙的患者采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轉運過程中避免劇烈震蕩,保持頭部在前,上下坡時保持頭高位,注意觀察患者胸廓起伏、神志、面色、有無躁動、氣管插管與呼吸器的連接是否完好,各種引流管避免脫管、堵管,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情況,做好應急處理,生命體征出現異常及時處理,轉運途中突然出現呼吸心搏驟停,立即就地搶救,同時呼叫附近醫務人員協助,做好轉運中記錄,記錄內容包括患者的各項監測指標數值、意識活動狀態、檢查或治療期間情況及轉運過程中發生意外的救治等。
3.5 轉運到目的地的護理 到達目的地,護送人員與病房護士一起將患者搬至病床,做好交接,交接內容采用專門的護理記錄單或轉運病人交接單,交接內容包括:基本信息、病情、檢查項目、化驗項目、過敏試驗結果、輸入藥物情況、各種管道在位情況、傷口情況、應用止血帶情況、皮膚情況以及各種術前準備等,雙方科室交接人員簽名。
4 小結
危重患者的院內轉運,轉運前的正確評估,采取恰當的保護措施是安全轉運的保證。做好人員、儀器、藥品的充分準備,轉運途中保持監護與搶救措施不間斷,對可能發生的各種意外做好應對措施,可降低危重患者院內轉運風險性和傷殘性,為明確診斷,得到更有效的救治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