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當前,我國實體經濟面臨國內外復雜經濟形勢,特別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發展中遇到不少困難。文章以廈門市翔安區為例,對新形勢下實體經濟發展存在問題和對策進行了有效的分析和探討,以期進一步促進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關鍵詞]新形勢;實體經濟;產業鏈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振興實體經濟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倡議意義。本文將深入分析本區實體經濟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推動區域實體經濟發展。
1 實體經濟面臨的問題分析
1.1 傳統要素優勢正逐步減弱
一是用地成本上升。近年來,廈門市翔安區工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成本越來越高,特別是在2015年之后,土地成本顯著增加,無論是工業用地還是經營性用地成本都大幅度提升。二是勞動力成本費用上升。企業運營成本上升是當前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企業運營成本不斷增加,特別是勞動力成本大幅增加,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三是融資難。金融機構的“惜貸、恐貸、拒貸”,導致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普通存在資金短缺現象。而民間貸款不但成本高而且風險大。
1.2 企業創新能力不足
由于研發前期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風險高,小企業無力承擔創新性研發投入的不確定性風險,中大型企業求穩不求新,缺少變革進取的雄心。產業集聚效應較差,集群綜合實力不強,不利于中小企業協作發展。同時,廈門市翔安區缺乏有利于中小企業創新的中介和協作網絡,缺乏應有的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的共享云,更沒有建立起向中小企業開放的共用共享的技術開發中心。
1.3 產業發展存在瓶頸
廈門市翔安區既有勞動密集型企業,又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企業,廈門市翔安區傳統產業走的是粗放型發展道路,內部結構層次相對低下,組織結構水平較低,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不足,增長的資源和環境代價較大。
1.4 平臺建設滯后
產業園區在探索新型工業化和集聚化的發展過程中,我區信息化建設仍然滯后,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滯后,還處于“小、零、缺、散”的局面,專業化層次較低,集聚效應較差。
1.5 產業鏈亟待整合
傳統產業集群的“低端鎖定”和倡議性新興產業集群的“高端不足”是我區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普遍和最突出的問題。
2 解決問題的對策
2.1 重塑產業發展思路
第一,做強做優做大主導產業。一是加強區域協作和企業間協作,突出產業鏈上的垂直分工,大力培育跨區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尤其是區域內相關的配套項目,以形成布局合理、差異發展的生產體系;二是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吸引更多項目落地、資金流入和人才匯集,把招商重點放在光電、電子信息、電子商務類等國際知名企業、央企和國內實力民企上;三是著力打造“政府、企業、社區、產業工人”四位一體的創新型高新技術產業社區,提升平臺聚集功能,推動大項目投產達產。
第二,扶持培育倡議性新興產業。一是把倡議性新興產業擺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通過創新驅動,在重點領域尋求突破,盡快打造上、中、下游密切銜接、配套完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支撐的倡議性新興產業集群;二是根據現有產業政策與工業布局調整,積極開展定位招商和產業鏈招商,著力引進一批能夠彌補產業鏈關鍵環節的項目和具備高成長性的倡議性新興產業項目;三是加快新產業布局,密切跟蹤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倡議性新興產業進展,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探索企業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領域的應用協作,為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
第三,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一是鼓勵我區企業構建制造信息化管理能力,建設和完善典型企業及行業的生產制造信息管理系統與云制造平臺,強化生產制造基礎數據收集,形成對產品實現過程的可追溯有效監控;二是深入開展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試點行動,推動基于互聯網的全流程生產協同和綜合集成。通過龍頭企業的培育、重點項目引入和工業電商轉型,引導企業以互聯網為媒介,大力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個性化定制、眾包設計、云制造等新制造模式,推動工業互聯網行業協同平臺建設。
2.2 產業規劃、產業鏈整合與企業重組
第一,加大產業鏈整合。針對我區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做好重點招商,特別是差異化發展項目。加強產業鏈條上下游的配套協作,促進產業鏈垂直一體化整合,在產業集聚的基礎上形成企業集群,使產業鏈條沿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延伸。特別是加快促進上游產業鏈的本地化,以提升上游企業的合作層次與緊密度,以便更好地應對多變的市場需求。
第二,推進企業重組。充分發揮工業投資對中長期穩增長調結構的帶動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入,推進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融合發展,加快企業債權、股權重組,推動區內外意向企業開展資產重組對接,對破產企業實行兼并重組,盤活閑置地塊、廠房和設備,加快投建投產進度,儲備產能和釋放產能。
2.3 強化資金和政策扶持
第一,強化資金扶持。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打破以往政府在創新推動和資金投入的單一格局,通過設立“基金小鎮”產業引導資金,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完善全民參與、成果共享的投入支撐和受益分配體系。設立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基金,為中小企業提供實質性的金融支持政策,協調銀行及大型擔保公司,增加銀行向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簡化貸款程序。根據“雙創人才”認定標準,提供創業扶持基金、科技貸款貼息和創業場所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