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美國不斷加劇升級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并對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間的經濟技術交流以及雙邊教育、科技、文化交流進行限制,不顧中國政府理性推進兩國經濟、貿易發展與磋商誠意,出爾反爾,無視市場經濟法則和世界貿易規則,背棄市場誠信和契約精神,恣意推行單邊主義,是逆現代市場經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潮流而動。這只會破壞世界經濟增長前景和世界經濟秩序,破壞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格局和全球經濟協調發展。而貿易摩擦給中國帶來許多新的啟示,中國經濟發展會愈挫愈堅,行穩致遠。
關鍵詞:市場經濟 國際貿易 雙重標準 市場誠信 契約精神

作者簡介:韓永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自2018年3月8日美國宣布對自中國進口的鋼鋁制品加增關稅開始,又于3月23日、4月3日、7月11日連續提出了對自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增關稅。從對中國出口美國的部分商品加增關稅,到宣稱對中國出口美國的全部商品加增關稅;從加征關稅10%到加增關稅25%,美國在不斷加劇升級對中國的貿易摩擦,并進一步發展到對中國企業與美國企業間的經濟技術交易、交流,以及雙邊教育、科技、文化交流進行限制。2019年5月,美國又不顧中國政府理性推進兩國經濟、貿易發展與磋商誠意,出爾反爾、變本加厲,有意惡化中美磋商環境、破壞已經達成的磋商協議成果,給兩國經貿發展、經濟發展與溝通蒙上陰影,給世界經濟增長和經濟全球化發展帶來非常不利的影響。這是美國利用其世界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無視國際機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存在,無視市場經濟法則、無視世界貿易規則,恣意推行“唯我獨尊”“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政策。這是逆歷史和時代發展潮流而動、倒行逆施的行徑。美國政府和一些政客、一些跨國公司的這種所作所為,是對市場經濟法則的忽視,是對世界自由貿易規則的忽視。
一、美國在市場經濟法則和自由貿易規則上的雙重標準
市場經濟是迄今世界上最有發展活力的經濟機制。市場經濟之所以最有活力,是源于它對市場主體進行自主投資決策、自主選擇生產經營與消費活動的尊重,源于它在經濟活動中存在的自主性、平等性、競爭性和有效配置資源的市場機制。市場競爭推進了有效市場分工,進而形成相對比較利益理論下的專業化、社會化大生產與商業貿易經營分工。美國就是在這種社會化大生產分工中崛起、獲益,并發展成為世界超級強國。正如人民日報2019年6月4日刊載的鐘聲評論所說,“對自由市場的追求,讓美國在形成全球大市場、國際大分工的歷史進程中脫穎而出;對公平競爭的堅持,向來是美國引以為傲的價值坐標”。但是,今天的華盛頓“卻為一己之利”用“霸道的手”束縛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經濟能夠迅速發展壯大,同樣得益于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作用。1978年之后,中國政府正確地選擇了推行市場化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改革開放之路。中國在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中,堅持和完善了保護市場主體自主決策、自主投資、自主經營的體制,形成了有效的市場資源配置和有效的市場競爭機制。
然而,面對美國政府肆意打壓全球化行為下的國際產業分工和自由貿易條件下的市場競爭,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曾經標榜“美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石是自由企業制度”以及“自由競爭市場經濟”的美國政府和一些政客,已經忘記了市場經濟自主、公平、競爭的法則,更確切地說是為了所謂“美國優先”和所謂“美國再次偉大”的一己之利,而放棄了自由市場經濟和市場公平競爭法則。他們濫用關稅、高筑貿易壁壘,恣意打壓其他國家的經濟貿易活動。甚至不惜借用各種國家機器,違背市場經濟競爭規則和世界自由貿易規則,封殺中國企業對美國的商品出口和經濟技術貿易活動,設置重重障礙限制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外國企業到美國投資辦廠,公開干涉控制美國企業與中國企業之間的經濟聯系,人為割斷中美企業間的“產業鏈”“供應鏈”,破壞兩國和兩國企業間的經濟技術合作。美國政府和一些政客,一方面自詡美國是自由市場經濟國家,標榜美國市場經濟“自由競爭”;另一方面又無視中國40年來市場化改革和市場經濟發展成就,操縱西方國家否定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千方百計打壓國際市場自由貿易競爭,肆意破壞空開、公平、市場經濟規則,充分暴露出其在市場經濟和國際貿易中的合則用、不合則不用的雙重標準。
二、美國在市場經濟信用原則上的雙重標準
現代市場經濟的存在與發展,有賴于市場誠信和完善的誠信獎懲機制。誠信、守信是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條件,也是市場經濟的基礎,更是現代國際貿易的活動準則。市場誠信制度要求,在一切市場經濟活動中,任何機構、企業和個人都應該遵守“游戲規則”。對于國際貿易活動,世界貿易組織則要求各國和企業在從事經貿活動中,必須“守規則、講信譽”。然而,近兩年來,面對中國的復興崛起、經濟迅速發展壯大、企業市場競爭力增強,美國政府、美國的一些政客及跨國公司,心態失衡、倡議焦慮、情緒失范,不惜丟棄國家間交往、經貿合作和市場經濟交換中的信用準則,在兩國經貿磋商中一再出爾反爾、混淆是非,濫用關稅壁壘和國家機器,封堵制裁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
美國政府罔顧中美貿易中包含的因國際產業分工和國際“產業鏈”“供應鏈”中其他國家及地區的企業生產的中間產品價值、在中國市場上美資企業商品制造形成的價值,以及第三國轉口貿易增加值等事實,主觀地、無理地、不科學地計算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數額。據美國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的分析,經合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在美中貿易逆差中,有35%~40%的部分是由在中國境外生產但在中國組裝并運往美國的商品產生的。美國的一些企業,有的在政府的行政干預下,有的則直接呼應美國政府的政令,丟棄市場信用和道德,不履行已經簽訂的協議和已經做出的承諾,違約中斷對中國企業的零配件供貨,違約中斷與中國企業的經濟與技術合作,在國際社會和國際市場上帶來很壞的影響。
正如一些媒體所言,“美國企業執行白宮行政命令的意愿讓他們此前簽訂的協議變得毫無法律意義。對白宮來說,如果美國不能取勝,就不存在什么正當競爭”“說好的一切自由開放都是假的”。這就是美國政府和一些政客標榜的“市場誠信”嗎?這是對市場經濟信用原則的背棄,是對國際自由貿易誠信準則的背棄。
推薦閱讀:經濟學論文發表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