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高中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不僅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而且對于形成化學概念、理解鞏固知識、訓練實驗技能、培養觀察和動手能力、提高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發表在《數理化學習》上,文章主要論述了在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動口說”、“動手做”、“動腦思”、“動手寫”、“動手編”、“動手練”的能力,探討讓學生全方位“動”起來的教學效果,是高中化學論文發表范文,供教師參考。
新的化學課程標準指出,要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所必備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向體驗性獲取知識的學習方式轉變,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把學生帶進知識中”,而不是“把知識帶進學生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其中,培養學生“動口說”、“動手做”、“動腦思”、“動手寫”、“動手編”、“動手練”的能力,讓學生全方位“動”起來,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動口說
使學生敢“動口”,就要鼓勵學生對教材的內容和教師講授的知識大膽進行質疑,培養他們敢于提問、敢于挑戰權威的精神,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動口說”的訓練。例如在氫氧化亞鐵的制備實驗時,學生觀察到的現象不明顯,于是我指導學生從發生化學反應的原理進行分析,分組討論,查找原因,并結合自己所學過的知識和對未來知識的預測,提出改進實驗的措施,讓每一個同學都有發表自己意見、觀點的機會。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還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動手做
例如在學習《鈉》一節中,我讓同學們預測鈉投入硫酸銅溶液中可能看到什么現象。絕大多數同學都預測會有紅色銅析出并附在鈉的表面,實際現象是否如此呢?同學們帶著這樣一個問題動手完成了這個實驗,通過觀察到的實驗現象,探究了鈉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原理,從中獲得了新知識。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再思考:鈉投入飽和食鹽水中,投入濃的氯化銨溶液中,又會有何現象發生?這樣可以全面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動腦思
古人曰:“學而不思罔,思而不學殆。”在學習過程中要勤于思考,讓學生“動腦思”,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問題,使學生的思維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如:在學習《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我沒有采用邊試驗邊講解的傳統教學方法,而是采用了讓學生動腦思考的研究性學習方法。我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①如何配制250g10%的Na2CO3溶液(初中已學)?②如果用配制250g10%的Na2CO3溶液的方法、儀器和步驟,來配制250ml0.2mol/L的Na2CO3溶液?若能,請敘述操作方法,若不能,請說明理由。這些問題一環扣一環,在一步步的引導中,學生一步步遞進思考,在課堂上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互相回答,互相討論,互相質疑,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共同提高。通過這樣的學習變革,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四、動手寫
寫是指學完一章或一節內容后,讓學生自己寫出知識要點或知識小結,以培養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達到基礎知識的鞏固。
如學習《氮族》元素以后,本章內容繁多,知識分散,不易于記憶和掌握,有的同學便把氮族元素的知識歸納寫成了十個“三”:
1、N2的三個性質:
①N2+3H2 2NH3↑
②N2+O2 2NO↑
③N2+3Mg Mg3N2
2、NH3的三個性質:
①NH3+H2O NH3·H2O NH4++OH-
②NH3+H+=NH4+
③4NH3+5O2 4NO↑+6H2O
3、由NH3制備HNO3的三步反應:
①4NH3+5O2 4NO↑+6H2O
②2NO+O2=2NO2↑
③3NO2+H2O 2HNO3+NO↑